- 陈莉莎;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其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因此,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系统整合与协调性是决定区域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对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工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关联机理的深入分析,使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数据,测算其耦合协调水平和状态特征。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复合系统(GGI)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江浙沪是GGI系统耦合协调度最高的地区;第二,经济带内各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性相对较高,上游和中游地区耦合协调性相对较差;第三,从时间变化来看,江苏、浙江、湖北和重庆绿色金融显著地正向拉升GGI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从推动绿色金融行业深化发展、培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建金融绿色工业协调机构三个层面,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工业绿色转型(GGI)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从低-中度协调向中-高度协调演进。
2025年09期 No.43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智颖;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赋能。环境规制是驱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基于2012—2022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年度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经过一系列稳健型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检验中,非国有企业和污染型企业中环境规制更能激发企业新质生产力。在机制分析中,环境规制通过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来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研究为环境规制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形成与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经验启示。
2025年09期 No.43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艳军;梁敬;陈志民;
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在强省会战略及多方位政策扶持下,展现出坚实基础,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结构有短板、创新有差距等问题。为有效提升石家庄民营经济发展能力,系统梳理了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了影响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发展能力的内外部因素,并结合新发展理念对民营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从提升政府服务民营经济能力和增强民营经济主体自身发展能力两个层面展开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提升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发展能力及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相应对策和路径。
2025年09期 No.43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心宇;马跃涛;彭辉;徐振科;徐铁兵;康苏花;
近年来,石油类生态环境损害事件频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评估难度大。针对石油类污染物地下水损害的特点,对其损害评估中的工作方案制定、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分析、实物量化和价值量化等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包括重金属、无机物、苯系物、石油烃(C6-C9)、氯代烃类、酚类、多环芳烃、苯胺、联苯胺、多氯联苯、石油烃(C10-C40)等在内的11类石油类特征污染物;阐明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点位和采样深度的布设要求;明晰因果关系分析程序,提出污染指纹图谱、同位素分析等同源性分析技术,全面分析迁移转化过程;总结石油类污染物适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和风险管控技术;列举适用于地下水损害评估的价值量化方法,包括实际治理成本法、恢复费用法、环境价值评估法等,为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43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胜万;
分税制改革以后,为了解决支出责任与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地方政府开始大量举债,越来越大的地方债务规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目前我国初步建立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尚存在中央不救助原则难以落地、财政重整相关规范不健全、对相关权利人保护不足的问题,对此则需要建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平衡的财政制度,建设以《财政重整法》为核心的债务违约处置法律体系,明确债权人的救济权利,坚持债务违约处置全过程公开原则,以切实保障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促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处置机制趋于完善。
2025年09期 No.43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佳雯;
政策跟踪审计作为监督和评估工具,对确保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与及时调整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长江经济带(栖霞段)水污染防治审计案例,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跟踪审计存在审计覆盖不全面、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基于研究型审计视角提出统筹规划项目,共享审计成果,促进跨部门协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加速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优化策略,旨在提升环境保护政策跟踪审计的效能,助力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2025年09期 No.43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鑫茹;
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法定实现形式,数字人民币的流通监管面临传统货币治理与数字金融创新之间的系统性调适难题。具体表现为分布式流通与中心化监管模式的治理张力,个人信息保护中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协同缺失,反假币与反洗钱监管在交易匿名性与可追溯性间的价值冲突。对此,应当坚持包容审慎的基本监管原则,引入监管沙盒模式,构建央行主导、责任分明的双层监管体系,结合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形成以央行为技术平台、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责任节点的伞形监管网络,助推数字人民币蓬勃发展。
2025年09期 No.43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丽;
近年来,科创集团及所属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投资上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随着公司重组改革聚焦科创投资主业后,集团将基金类资产统一划转至所属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及所投项目数量急剧增加。面对基金体量大、项目分布广、合作主体多元的现状,亟须搭建涵盖基金类别、投资阶段、产业方向及退出机制的多层级、全链条、高效能且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依托数据深度分析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结合投资预期实施动态监测,强化私募股权基金全流程管控,推动基金有序退出,切实维护国有资本安全,此乃当前及未来需着力推进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核心课题。
2025年09期 No.43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文红;杜凯杰;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能够影响供给、需求和资源配置三方面的结构。湖南省作为中部工业明星,财政补贴是支持其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上市公司相关政策扶持状况以及政府补贴目标的达成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2009—2023年湖南省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借助wind数据库,汇总了湖南省2016—2023年上市公司财政补贴总体状况,对其进行了阶段划分,从行业分布和产权性质两个视角对财政补贴政策作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从行业分布角度,湖南省财政补贴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且补贴金额总体稳步上升;从产权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获得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都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其中国有企业的补贴覆盖率和平均金额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补贴的增长速度在加快跟进。这些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湖南省财政补贴政策并考察其实施效果奠定了基石。
2025年09期 No.43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红斌;王晓霞;
村企联建合作发展模式使民营企业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首先介绍了德宏州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并引入经典案例,总结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接着指出了影响德宏州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完善乡村基础环境、强化金融支持、健全村企联结利益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025年09期 No.43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佘洁华;
以档案信息化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了档案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和参与主体的价值实现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字经济驱动下的档案信息化生态体系,从系统层、数据层和要素层三个层面提出了总体框架,最后从目标引领、分清主次分步实施、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思路。
2025年09期 No.43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莉;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其中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维度的作用尤为突出。中介效应检验揭示,促进区域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传导渠道。另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效果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则呈现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数字鸿沟效应。因此,应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025年09期 No.434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